花鸭

作者:杜甫      朝代:
花鸭原文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花鸭拼音解读
huā
jiē qián měi huǎn háng
máo zhī
hēi bái tài fèn míng
jiào qún xīn
xiū qiān zhòng yǎn jīng
dào liáng zhān zài
zuò xiān mí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花鸭身上洁净无泥渣,常常在阶前缓步而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它让羽毛不同于群鸭,黑白二色非常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浑然不觉众鸭的惊猜与嫉妒,不要惹得众眼受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你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万不要先出声。

参考资料:
1、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8
2、杜甫著.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3:158-159
3、李谊.杜甫草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51

花鸭无泥滓(zǐ),阶前每缓行。
花鸭:水禽。泥滓:泥渣。阶前:一作“中庭”。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牵:惹得。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稻粱:鸭饲料,比喻禄位。沾:沾受恩惠。先鸣:比喻直言。

参考资料:
1、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8
2、杜甫著.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3:158-159
3、李谊.杜甫草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51

这是是一首咏物诗。前四句写花鸭身无泥渣,阶前徐行,羽毛独立,黑白分明。颔联展现了诗人发现花鸭致祸根源焦躁和急切的情状,进而在尾联直接呼劝花鸭:受人恩惠就不要“先鸣”,这也是遭斥一事而发的“自警”之语。这首诗借物说事,笔调轻松而情感含蓄蕴藉。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诗人明白提醒读者,江头所见的“花鸭”,羽毛洁净,不染泥滓,而且步态从容不迫。屋檐下的阶除大约是众鸭得食之所,诗人把花鸭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是为了收到一种对比的效果。众鸭竞食,花鸭却独自缓步于阶前。举止显得与众不同,花鸭不与众鸭争食,也许表现了它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这肯定会引起众鸭注目,并招来不测之灾。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仍是写诗人所见。原来“花鸭”毛色不杂,只有“黑”“白”二色,但这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两种对比色。它正象征着花鸭,甚至也是诗人那“黑白分明、的处世态度。可见“花鸭”正是以其特殊的“花”才引起诗人注意、得到诗人赞赏的。

这句诗中的“太”字也值得特别玩味,它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赞赏花鸭立身行事,态度特别分明、不容丝毫苟且;其一是饱含着诗人对花鸭处世过于分明会导致祸患的深深忧虑。体会到这一点,在读到后面诗人直接出场呼劝花鸭的诗句时,才不会感到突然。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前一句仍是叙写,但已侧面展现了诗人焦躁和急切的情状,后一句则是直接呼劝了。“不觉”二字,表现出花鸭十分超然的精神,对众鸭的惊猜、嫉妒浑然不觉,或者竟是满不在乎。这是花鸭受诗人赏爱的一个原因,也是花鸭致祸的根源。花鸭自然不明其中的道理,但诗人却已有过类似的教训。回想当初疏救房琯那惨痛的一幕,正是与花鸭此时处境很相似。诗人由己及鸭,不由为花鸭的处境忧心忡忡。诗人动了感情,撇开鸭与人的界限,便要直接呼劝花鸭了。实际上,“不觉”一句已暗含了诗人的劝诫,联系后一句“休牵众眼惊”的明劝,这一句所暗谕的花鸭要“警觉”“群心妒”之意就容易理解了。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是进一层劝说。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你花鸭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万不要率先呜叫了,那样会触怒主人,失掉既得的稻粱恩的!但这两句诗还有更深的含义,可以把它看作是诗人反思自己沾受肃宗之恩作左拾遗,最后终因疏救房琯而遭斥一事而发的“自警”之语。

杜甫这里的“莫先鸣”,其精义就是要处于“鸣”与不“先鸣”之间,不能不鸣,也不能先鸣。杜甫丢掉谏官,缘于先鸣。以后流离陇蜀,依人为生,不鸣则无从致“稻粱”;当然更不能先鸣,一旦先鸣,既沾之“稻粱”又会失去。杜甫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通过提醒和劝诫花鸭而曲曲传出,读者自然能想象到杜甫当时处境之艰难。

参考资料:
1、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288-290
背诵
咏物抒怀

相关翻译

写翻译

花鸭注释

⑴此二句以花鸭之无泥,喻自己之洁身,以花鸭之缓行,喻自己之从容自得。⑵上句以羽毛独立喻自己的才能,下句以黑白分明喻自己的品德。所谓黑白分明,也就是是非分明,善恶分明。杜甫所咏的花鸭…展开
⑴此二句以花鸭之无泥,喻自己之洁身,以花鸭之缓行,喻自己之从容自得。⑵上句以羽毛独立喻自己的才能,下句以黑白分明喻自己的品德。所谓黑白分明,也就是是非分明,善恶分明。杜甫所咏的花鸭,羽毛应当是分黑白两色的。说“太分明”,似有贬抑意,其实是极力赞扬。这句诗充分表现了杜甫“疾恶如仇”的性格,在旧社会,是极可贵的。⑶仇兆鳌注:“下四作警戒之词。群心众眼,指诸鸭言。然惟独立,故群心妒;惟分明,故众眼惊。”按群心众眼,比一般俗物。⑷稻粱,喻禄位,先鸣,喻直言。末二句含义极深广,意在揭露权贵们用威迫利诱的手段来垄断言路,使大家都不敢则声。这种现象在旧社会是极为普遍的,如《新唐书·李林甫传》:“林甫居相付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琎再上疏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其他官吏)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诤路绝。”(陆游《长饥诗》:“早年羞学仗下马。”即用此事。)所谓立仗马,就是摆样子的马。《新唐书》卷四十六:“飞龙厩日以八马列宫门之外,号‘南衙立仗马’。仗下,乃退。”杜甫由左拾遗贬华州司功参军,也正是由于好开腔,好管“闲事”,以至触怒了唐肃宗和他的亲信。但是杜甫并不后悔,而且一直鸣到死,这就是他的伟大过人处了。所以把这两句单看作警戎的话是很不够的。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花鸭赏析

这是是一首咏物诗。前四句写花鸭身无泥渣,阶前徐行,羽毛独立,黑白分明。颔联展现了诗人发现花鸭致祸根源焦躁和急切的情状,进而在尾联直接呼劝花鸭:受人恩惠就不要“先鸣”,这也是遭斥一事而发的“自警”之语。这首诗借物说事,笔调轻松而情感含蓄蕴藉。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诗人明白提醒读者,江头所见的“花鸭”,羽毛洁净,不染泥滓,而且步态从容不迫。屋檐下的阶除大约是众鸭得食之所,诗人把花鸭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是为了收到一种对比的效果。众鸭竞食,花鸭却独自缓步于阶前。举止显得与众不同,花鸭不与众鸭争食,也许表现了它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这肯定会引起众鸭注目,并招来不测之灾。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仍是写诗人所见。原来“花鸭”毛色不杂,只有“黑”“白”二色,但这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两种对比色。它正象征着花鸭,甚至也是诗人那“黑白分明、的处世态度。可见“花鸭”正是以其特殊的“花”才引起诗人注意、得到诗人赞赏的。

这句诗中的“太”字也值得特别玩味,它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赞赏花鸭立身行事,态度特别分明、不容丝毫苟且;其一是饱含着诗人对花鸭处世过于分明会导致祸患的深深忧虑。体会到这一点,在读到后面诗人直接出场呼劝花鸭的诗句时,才不会感到突然。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前一句仍是叙写,但已侧面展现了诗人焦躁和急切的情状,后一句则是直接呼劝了。“不觉”二字,表现出花鸭十分超然的精神,对众鸭的惊猜、嫉妒浑然不觉,或者竟是满不在乎。这是花鸭受诗人赏爱的一个原因,也是花鸭致祸的根源。花鸭自然不明其中的道理,但诗人却已有过类似的教训。回想当初疏救房琯那惨痛的一幕,正是与花鸭此时处境很相似。诗人由己及鸭,不由为花鸭的处境忧心忡忡。诗人动了感情,撇开鸭与人的界限,便要直接呼劝花鸭了。实际上,“不觉”一句已暗含了诗人的劝诫,联系后一句“休牵众眼惊”的明劝,这一句所暗谕的花鸭要“警觉”“群心妒”之意就容易理解了。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是进一层劝说。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你花鸭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万不要率先呜叫了,那样会触怒主人,失掉既得的稻粱恩的!但这两句诗还有更深的含义,可以把它看作是诗人反思自己沾受肃宗之恩作左拾遗,最后终因疏救房琯而遭斥一事而发的“自警”之语。

杜甫这里的“莫先鸣”,其精义就是要处于“鸣”与不“先鸣”之间,不能不鸣,也不能先鸣。杜甫丢掉谏官,缘于先鸣。以后流离陇蜀,依人为生,不鸣则无从致“稻粱”;当然更不能先鸣,一旦先鸣,既沾之“稻粱”又会失去。杜甫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通过提醒和劝诫花鸭而曲曲传出,读者自然能想象到杜甫当时处境之艰难。

展开

从诗题上看,这首诗似乎吟咏的是一只毛色不纯的鸭,但读罢全诗,就会明白这猜测是错误的。

首联“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诗人明白提醒读者,江头所见的“花鸭”,羽毛洁净,不染泥滓,而且步态从容不迫。屋檐下的阶除大约是众鸭得食之所,诗人把花鸭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是为了收到一种对比的效果。众鸭竞食,花鸭却独自缓步于阶前。举止显得与众不同,花鸭不与众鸭争食,也许表现了它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这肯定会引起众鸭注目,并招来不测之灾。

颔联“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仍是写诗人所见。原来“花鸭”毛色不杂,只有“黑”“白”二色,但这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两种对比色。它正象征着花鸭,甚至也是诗人那“黑白分明、的处世态度。可见“花鸭”正是以其特殊的“花”才引起诗人注意、得到诗人赞赏的。这句诗中的“太”字也值得特别玩味,它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赞赏花鸭立身行事,态度特别分明、不容丝毫苟且。其一是饱含着诗人对花鸭处世过于分明会导致祸患的深深忧虑。体会到这一点,在读到后面诗人直接出场呼劝花鸭的诗句时,才不会感到突然。

颈联“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前一句仍是叙写,但已侧面展现了诗人焦躁和急切的情状,后一句则是直接呼劝了。“不觉”二字,表现出花鸭十分超然的精神,对众鸭的惊猜、嫉妒浑然不觉,或者竟是满不在乎。这是花鸭受诗人赏爱的一个原因,也是花鸭致祸的根源。花鸭自然不明其中的道理,但诗人却已有过类似的教训。回想当初疏救房琯那惨痛的一幕,正是与花鸭此时处境很相似。诗人由己及鸭,不由为花鸭的处境忧心忡忡。诗人动了感情,撇开鸭与人的界限,便要直接呼劝花鸭了。实际上,“不觉”一句已暗含了诗人的劝诫,联系后一句“休牵众眼惊”的明劝,这一句所暗谕的花鸭要“警觉”“群心妒”之意就容易理解了。

尾联“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是进一层劝说。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你花鸭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万不要率先呜叫了,那样会触怒主人,失掉既得的稻粱恩的!但这两句诗还有更深的含义,可以把它看作是诗人反思自己沾受肃宗之恩作左拾遗,最后终因疏救房琯而遭斥一事而发的“自警”之语。杜甫这里的“莫先鸣”,其精义就是要处于“鸣”与不“先鸣”之间,不能不鸣,也不能先鸣。杜甫丢掉谏官,缘于先鸣。以后流离陇蜀,依人为生,不鸣则无从致“稻粱”。当然更不能先鸣,一旦先鸣,既沾之“稻粱”又会失去。

作者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通过提醒和劝诫花鸭而曲曲传出,读者自然能想象到杜甫当时处境之艰难。

 

 

折叠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他举家由陇入蜀。此间,杜甫在纵情领略自然、生命之美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遭遇进行冷静的反思。《江头五咏》便是诗人面对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动物、花草,睹物生情的即兴之作。《花鸭》便是其中最后一首。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详情

花鸭原文,花鸭翻译,花鸭赏析,花鸭阅读答案,出自杜甫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7573.html

诗词类别

杜甫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2020迅雷极速版手机下载迅雷老版本手机在哪里下载中国公认最美的女明星女明星名字大全集种子搜索引擎中国最美的女明星排行榜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