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州巴歌

作者:佚名      朝代:
绵州巴歌原文

豆子山,打瓦鼓。


扬平山,撒白雨。


下白雨,取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绵州巴歌拼音解读
dòu shān
yáng píng shān
bái
xià bái
lóng
zhī juàn
èr zhàng
bàn shǔ luó jiāng
bàn shǔ xuá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豆子山,打瓦鼓。
豆子山上,打起了鼓。

扬平山,撒白雨。
扬平山上,洒下白雨。

下白雨,取龙女。
下了白雨,迎娶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
织成二丈五的巨幅绢。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一半给罗江,另一半给玄武。

豆子山,打瓦鼓。
豆子山:即豆圌山,在绵州。

扬平山,撒白雨。
扬平山:未详。

下白雨,取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罗江:县名,在四川省北部。又是水名,在罗江县东。玄武:县名,即今四川省中江县。

本篇运用各种主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一条瀑布。先写瀑布的来路。在豆子山能听到溪涧里的流水声象打鼓似的,到扬平山就见到流水冲击石块,溅起的水点象下雨一样。由鼓声联想到娶新妇,由下雨联想到龙女,由龙女引出织绢,织出的绢,便是这条瀑布。最后交代瀑布的去向,一半流到罗江县,一半流到玄武县。全诗想象丰富,用的比喻非常质朴,表现出民歌独特的风趣。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绵州巴歌赏析

本篇运用各种主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一条瀑布。先写瀑布的来路。在豆子山能听到溪涧里的流水声象打鼓似的,到扬平山就见到流水冲击石块,溅起的水点象下雨一样。由鼓声联想到娶新妇,由下雨联想到龙女,由龙女引出织绢,…展开

这首诗想象丰富,用的比喻非常质朴,表现出民歌独特的风趣。

“豆子山”,在今四川绵阳县。“瓦鼓”是一种陶制乐器,这开头两句,是形容瀑布的声音象敲瓦鼓那样响。“扬平山”,也在绵阳附近,但位置不详。“撒白雨”,是形容瀑布冲击山石,水花四溅,如下细雨。上面两句写声,这两句状色。有声有色,所以气势雄伟,诗人从下雨联想起龙的神话(古代神话说龙从天上过时会下雨),又从敲瓦鼓联想起婚嫁时的奏乐场面,因此设想是谁在“取(同娶)龙女”了。然后他进一步联想起龙女需要嫁衣,便把瀑布想象成龙女织的白绢。“二丈五”,是形容绢的长度,即瀑布的高度。末两句,指明瀑布水分成两股,一股流入罗江(旧县治在今四川绵阳和德阳之间)境内,一股流入玄武(今四川中江县)境内。

这首民歌在形式上很近似儿歌。它节奏轻快,语言简短,比喻具隋代诗歌体,音韵浏亮。虽然诗行与诗行之间跳跃幅度较大,但想象奇妙,承转白如,给读者以无比欢快的感觉。如歌中的龙女能织娟,说明即使在劳动人民的神话中,也赋予神以爱劳动的朴素品质。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感情渲染龙女出嫁的热闹画面,以绘声绘色地形容瀑布的雄奇和美丽。

整首歌都活似脱口成诵,毫无雕琢痕迹。它在质朴的形式中,竟藏着一个幽美、神奇的境界。因此,无怪乎使审美者觉得它妙趣横生和诗意盎然了。

折叠

创作背景

此诗出自《五灯会元》,中国佛教禅宗史书,20卷。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一说绍定间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有宋宝祐元年(1253)和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两个刻本。宝祐本于清光绪初年始由海外传归,卷首有普济题词,王庸序。卷末有宝祐元年武康沈净明跋。至正本比较流行,为明嘉兴续藏和清《龙藏》所本(清《龙藏》析为60卷)。

作者介绍

佚名 佚名详情

绵州巴歌原文,绵州巴歌翻译,绵州巴歌赏析,绵州巴歌阅读答案,出自佚名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47049.html

诗词类别

佚名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影音先锋磁力迅雷下载人气排名明星英文女明星的名字大全集ios迅雷beta安装迅雷内测版ios明星名字女全部最火女明星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