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

作者:辛弃疾      朝代: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原文
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渊明谩爱重九,胸次正崔嵬。酒亦关人何事,政自不能不尔,谁遣白衣来。醉把西风扇,随处障尘埃。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此山高处东望,云气见蓬莱。翳风骖鸾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台。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拼音解读
jīn
huáng wéi shuí kāi
yuān míng màn ài zhòng jiǔ
xiōng zhèng cuī wéi
jiǔ guān rén shì
zhèng néng ěr
shuí qiǎn bái lái
zuì 西 fēng shàn
suí chù zhàng chén āi
wéi gōng yǐn
sān bǎi bēi
shān gāo chù dōng wàng
yún jiàn péng lái
fēng cān luán gōng
luò pèi dǎo guàn shì
bào bìng qiě dēng tái
guī míng yuè
ré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渊明谩爱重九,胸次正崔嵬。酒亦关人何事,政自不能不尔,谁遣白衣来。醉把西风扇,随处障尘埃。
菊花日复一日地开放,不知是为了谁。东晋陶渊明最爱重阳,因为他心中有不平之气,所以总是借酒浇愁。醉后扇着扇子,阻挡秋风吹起的尘土。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此山高处东望,云气见蓬莱。翳风骖鸾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台。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
陪您喝酒,一天需要喝三百杯才够。站在山上向东边遥望,可以看见雾气之中的蓬莱仙境。朋友和我一个做官,一个闲居,当此之时,只能抱病登高以打发重阳节日。友人在明月的照耀下归去,我却只能伴着月影独自徘徊。

参考资料:
1、辛弃疾.辛弃疾词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57
2、辛弃疾.辛弃疾词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57

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渊明谩(màn)爱重九,胸次正崔(cuī)嵬(wéi)。酒亦关人何事,政自不能不尔,谁遣(qiǎn)白衣来。醉把嵬风扇,随处障尘埃。
渊明:陶潜,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嵬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谩:同“慢”,枉然,徒然。谩爱:空爱,徒爱。这里是反义词,应作最爱讲。胸次:胸怀。崔嵬:块垒,指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政:同“正”。自:因为。尔:如此。白衣:穿白衣服送酒的人。扇:作动词。尘埃,指主和派。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此山高处东望,云气见蓬莱。翳(yì)风骖(cān)鸾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台。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pái)徊(huái)。
三百杯:形容喝酒之多。蓬莱:古代神话传说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京城。翳:同“翼”,用羽毛作的华盖,这里作动词作。翳凤:是说用凤鸟毛作的华盖车。骖,一车驾三马,或一车驾四马,中间两马叫服,旁边的两马叫骖,也叫騑。这里也作动词。骖鸾:是三只鸾鸟驾的车。这里的意思是说韩南涧走的时候,车马华丽,随从人员很多。落佩:除去官员的佩带。倒冠:摘掉官员戴的帽子。落佩倒冠:衣冠不正,喻隐居狂放。抱病,带病。

参考资料:
1、辛弃疾.辛弃疾词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57
2、辛弃疾.辛弃疾词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57

上片不直接写与朋友同游的情状,而是引陶渊明自比。他所写的宁可退隐、也不向当权者屈曲的渊明,兼有为自己画像和代朋友书怀的意味。首韵一问,虽意在表明时令,而又能显出心中的波峭。同时“为谁开”一问,不仅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且能起到引发下文的作用。他之所以爱菊,是借花的凌雪傲霜的高尚品格,寄托自己的心胸。以下两韵,明看是代陶渊明写心,其实翻过来看,正是借渊明写怀。“渊明谩爱”一韵是倒装句,是说胸中正不平、惟待酒浇化之的渊明,喜逢重阳节却无酒可饮。作者的遭遇有很多地方与陶渊明相同,所以用“黄菊开”、“爱重九”、“正崔嵬”表示对陶渊明的同情与歌颂。下韵以退为进,否定酒本身对渊明有重要意义,谓渊明爱酒并非因为他是个酒徒,而是心中有块垒,不得不借酒浇愁。可是,没有谁打发“白衣”来为他送酒。上片末韵,扇面障尘既是取景于眼前,也是典故的借用。他对渊明中藏块垒的心迹的理解,颇为深刻。而写渊明,实即自写其志。尤其是末韵。用来比拟韩尚书面对政敌的熏人气焰而不为苟且的态度,颇为切合。

下片就眼前重阳节的相知之乐来写。他写一日须饮三百杯,才配得上为韩尚书饮。既侧写韩的豪酣与洒脱,也是写他与韩的相知投缘之乐。在继两韵中,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笔锋急转,直指自己遭受“落佩倒冠”的陷害,向南宋王朝提出了愤怒的抗议。当他想见韩将来翳凤骖鸾、归于眺望中的仙山之后,就不免喜忧参半了:他为韩尚书的得归仙班而高兴,也为自己的隐居无伴、抱病独登高台而伤感。人我相照,愈觉情怀不堪。这里的“归于仙班”,隐指韩将来的归朝。结韵以想象中形影相吊的情景,在送别韩南涧的归路上,见到月色映出了“人影共徘徊。”流露出惜别依依和孤独寂寞之感。这样的表达法,能兼收暗示友情相得和表达自己隐居失意之情的双重功效。

上片写登高赏菊忆及渊明,以重九日盼望送酒的陶渊明自比,暗示了作者与其处境的相似。下片陪游后借题发挥,既寄希望于韩元吉再次被朝廷召用,又为自身的“落佩倒冠”抱病登台而慨叹,倾诉自己无法实现抗金报国壮志的痛苦,表达了被迫害受压抑的沉重心情,不是一篇单纯的记游之作。

参考资料:
1、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66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赏析

上片不直接写与朋友同游的情状,而是引陶渊明自比。他所写的宁可退隐、也不向当权者屈曲的渊明,兼有为自己画像和代朋友书怀的意味。首韵一问,虽意在表明时令,而又能显出心中的波峭。同时“为谁开”一问,不仅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且能起到引发下文的作用。他之所以爱菊,是借花的凌雪傲霜的高尚品格,寄托自己的心胸。以下两韵,明看是代陶渊明写心,其实翻过来看,正是借渊明写怀。“渊明谩爱”一韵是倒装句,是说胸中正不平、惟待酒浇化之的渊明,喜逢重阳节却无酒可饮。作者的遭遇有很多地方与陶渊明相同,所以用“黄菊开”、“爱重九”、“正崔嵬”表示对陶渊明的同情与歌颂。下韵以退为进,否定酒本身对渊明有重要意义,谓渊明爱酒并非因为他是个酒徒,而是心中有块垒,不得不借酒浇愁。可是,没有谁打发“白衣”来为他送酒。上片末韵,扇面障尘既是取景于眼前,也是典故的借用。他对渊明中藏块垒的心迹的理解,颇为深刻。而写渊明,实即自写其志。尤其是末韵。用来比拟韩尚书面对政敌的熏人气焰而不为苟且的态度,颇为切合。

下片就眼前重阳节的相知之乐来写。他写一日须饮三百杯,才配得上为韩尚书饮。既侧写韩的豪酣与洒脱,也是写他与韩的相知投缘之乐。在继两韵中,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笔锋急转,直指自己遭受“落佩倒冠”的陷害,向南宋王朝提出了愤怒的抗议。当他想见韩将来翳凤骖鸾、归于眺望中的仙山之后,就不免喜忧参半了:他为韩尚书的得归仙班而高兴,也为自己的隐居无伴、抱病独登高台而伤感。人我相照,愈觉情怀不堪。这里的“归于仙班”,隐指韩将来的归朝。结韵以想象中形影相吊的情景,在送别韩南涧的归路上,见到月色映出了“人影共徘徊。”流露出惜别依依和孤独寂寞之感。这样的表达法,能兼收暗示友情相得和表达自己隐居失意之情的双重功效。

上片写登高赏菊忆及渊明,以重九日盼望送酒的陶渊明自比,暗示了作者与其处境的相似。下片陪游后借题发挥,既寄希望于韩元吉再次被朝廷召用,又为自身的“落佩倒冠”抱病登台而慨叹,倾诉自己无法实现抗金报国壮志的痛苦,表达了被迫害受压抑的沉重心情,不是一篇单纯的记游之作。

展开

上片不直接写与朋友同游的情状,而是引陶渊明自比。他所写的宁可退隐、也不向当权者屈曲的渊明,兼有为自己画像和代朋友书怀的意味。首韵一问,虽意在表明时令,而又能显出心中的波峭。同时“为谁开”一问,不仅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且能起到引发下文的作用。他之所以爱菊,是借花的凌雪傲霜的高尚品格,寄托自己的心胸。以下两韵,明看是代陶渊明写心,其实翻过来看,正是借渊明写怀。“渊明谩爱”一韵是倒装句,是说胸中正不平、惟待酒浇化之的渊明,喜逢重阳节却无酒可饮。作者的遭遇有很多地方与陶渊明相同,所以用“黄菊开”、“爱重九”、“正崔嵬”表示对陶渊明的同情与歌颂。下韵以退为进,否定酒本身对渊明有重要意义,谓渊明爱酒并非因为他是个酒徒,而是心中有块垒,不得不借酒浇愁。可是,没有谁打发“白衣”来为他送酒。上片末韵,扇面障尘既是取景于眼前,也是典故的借用。他对渊明中藏块垒的心迹的理解,颇为深刻。而写渊明,实即自写其志。尤其是末韵。用来比拟韩尚书面对政敌的熏人气焰而不为苟且的态度,颇为切合。

下片就眼前重阳节的相知之乐来写。他写一日须饮三百杯,才配得上为韩尚书饮。既侧写韩的豪酣与洒脱,也是写他与韩的相知投缘之乐。在继两韵中,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笔锋急转,直指自己遭受“落佩倒冠”的陷害,向南宋王朝提出了愤怒的抗议。当他想见韩将来翳凤骖鸾、归于眺望中的仙山之后,就不免喜忧参半了:他为韩尚书的得归仙班而高兴,也为自己的隐居无伴、抱病独登高台而伤感。人我相照,愈觉情怀不堪。这里的“归于仙班”,隐指韩将来的归朝。结韵以想象中形影相吊的情景,在送别韩南涧的归路上,见到月色映出了“人影共徘徊。”流露出惜别依依和孤独寂寞之感。这样的表达法,能兼收暗示友情相得和表达自己隐居失意之情的双重功效。

上片写登高赏菊忆及渊明,以重九日盼望送酒的陶渊明自比,暗示了作者与其处境的相似。下片陪游后借题发挥,既寄希望于韩元吉再次被朝廷召用,又为自身的“落佩倒冠”抱病登台而慨叹,倾诉自己无法实现抗金报国壮志的痛苦,表达了被迫害受压抑的沉重心情,不是一篇单纯的记游之作。

折叠

创作背景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作者因被诬陷罢职闲居信州带湖,时韩元吉寓居信州。二人志趣相投,同怀恢复中原壮志,常相交游唱和。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二人同游信州云洞,韩元吉当即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又水洞》,作者便写下这首词,作为其和章。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详情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原文,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翻译,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赏析,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阅读答案,出自辛弃疾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52424.html

诗词类别

辛弃疾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香港明星明星的名字人气排名迅雷注册下载迅雷7官方下载电脑版明星系列明星人气榜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