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寺赏牡丹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吉祥寺赏牡丹原文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吉祥寺赏牡丹拼音解读
rén lǎo zān huā xiū
huā yīng xiū shàng lǎo rén tóu
zuì guī rén yīng xiào
shí zhū lián bàn shàng gōu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羞:难为情。扶:搀扶。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吉祥寺赏牡丹

展开

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前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后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超然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折叠

创作背景

宋熙宁五年(1071年)五月二十三日,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跟随知州沈立去吉祥寺僧人守璘的花园中集会赏牡丹,赏花第二天沈大人向众人展出十卷《牡丹亭》,苏轼看到赏花画面的壮观、恢弘的书籍以及与诸位市民一同游玩的快乐有感而写下这首《吉祥寺赏牡丹》。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详情

吉祥寺赏牡丹原文,吉祥寺赏牡丹翻译,吉祥寺赏牡丹赏析,吉祥寺赏牡丹阅读答案,出自苏轼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7495652.html

诗词类别

苏轼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ios版手机迅雷旧版本女明星名字娱乐圈有多脏真实案例明星人气排行榜迅雷下载地址查询中国明星大全迅雷电脑版下载手机怎么下载磁力链接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