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幽州九日

作者:汪元量      朝代:南宋
望江南·幽州九日原文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望江南·幽州九日拼音解读
guān shě qiāo
zuò dào yuè 西 xié
yǒng jiǎo shēng bēi
xīn chóu zhèng jiā
nán běi tiān
cháng duàn liè
sāo shǒu zhǎng jiē
xiàng chuáng hán zhěn
měi rén chù zuì huáng huā
lèi niǎ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官方馆舍里十分静悄,夜晚难眠一直坐到明月西斜。漫漫长夜里阵阵角声,凄厉悲凉好像是在自语;这亡国被俘的幽囚之客,愁破了心胆正在日夜思家。可是南方北方各自是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愁苦的肝肠断裂,心中烦乱不禁搔首一声长叹。想那旧日宫殿里绮丽的席子、象牙床和碧玉枕,君王九九重阳何处与臣下醉饮黄花下。只好和着泪水弹琵琶。

参考资料:
1、姚小鸥.宋代名家词选:海南出版社,1994:910-911
2、喻朝刚.宋词观止: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1626
3、萧枫.唐诗宋词全集第16卷:西安出版社,2000:304-305
4、李星.唐宋词三百首译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7:548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夜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官舍:官方的馆舍。作者初到燕京时,被拘留于会同馆内。月西斜:指拂晓时分月将落。永夜:长夜。角声:军中号角声。

肠断裂,搔(sāo)首一长嗟(jiē)。绮(qǐ)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niǎn)琵琶。
搔首:用手挠头。嗟:叹息。绮席:华丽的卧具。象床:镶有象牙的床,床的美称。寒玉枕:用碧玉做的枕头。黄花:指菊花。捻: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

参考资料:
1、姚小鸥.宋代名家词选:海南出版社,1994:910-911
2、喻朝刚.宋词观止: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1626
3、萧枫.唐诗宋词全集第16卷:西安出版社,2000:304-305
4、李星.唐宋词三百首译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7:548

每逢重阳节,人们都要怀念远出在外的游子,异地做客的游子也思念家乡的父老兄弟。中国古代诗人也屡屡在诗中表达重阳节思亲的情怀。如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脍炙人口之作。而汪元量由重阳节感发的就不仅仅是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更为深情的,是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小令分上下片。上片主要是对思念故国的情绪和气氛的渲染。开头:“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而作者心绪如麻,不能成寐,面对一弯明月沉思默想,一直到月沉西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汪元量举头望月的所思所想就不仅仅是故乡,而要广泛、深沉得多。“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夜正思家”。这两句紧承上面,进一步表达一种悲痛的情怀。长夜漫漫,角声时起,给人一种绝域苍茫的肃杀气氛,在这阴森恐怖的陌生之地,作者只有悲愤地喃喃自语,聊以排遣内心的痛苦于万一。这种悲痛的来源就是对“家”的无限思念。这个“家”主要是指已经沦丧于蒙古铁蹄之下的南宋王朝,一个大“家”,当然其中也包含有自己的小“家”。“南北各天涯”。从南宋临安到元大都,重山叠水,遥距数千里,真可谓天各一方。即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怀念,正是在这样的近乎绝望的境地中,才显得更加悲壮,更加沉重。

词入下片,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由抽象的情绪变为具象的行为。“肠断裂,搔首一长嗟。”作者虽有回天之愿,却无回天之力。作者思念国家、以至肝肠寸断,却只能以搔首长叹作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这只是一种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举动。“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这两句涉及到了作者思家的具体内容。作者想到,往年南宋宫中那些拥金枕玉的美女们,在重阳节总是开怀畅饮,醉赏菊花,尽情欢笑。而今国夜家亡,她们就不能象往年那样了。即使她们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强颜欢笑,但由于物是人非,她们的心情也一定是十分痛苦的。末句“和泪捻琵琶”再次把内在感情化为具体行动。悲愤交集,热泪长流,但又不能跃马扬鞭,奋战沙场,只能捻动琵琶。弹上一曲曲悲歌。在这如泣如诉的琵琶曲中,会有多少作者不敢或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

后人在评价汪元量的诗词时说:“唐之事记于草堂,后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其诗亦鼓吹草堂者也。其愁思壹郁,又可复伸,则又有甚于草堂者也。”(李珏《书汪水云诗后》)确实,汪元量诗词中对国夜家亡的沉痛感,比之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南宋灭亡这段历史,比起安史之乱来更为沉痛。

参考资料:
1、陈绪万.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华岳文艺出版社,1990:672-674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望江南·幽州九日赏析

词牌后小标题:“幽州九日”,将这首小令的写作时间、地点,以及作词的缘由都交待得很清楚。“幽州”是元大都的所在地,即现在的北京一带。作者在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的初秋,随同太…展开

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每逢此日,人们都要怀念远出在外的游子,异地做客的游子也思念家乡的父老兄弟,中国古代诗人也屡屡在诗中表达重阳节思亲的情怀。

小令分上下片。上片主要是对思念故国的情绪和气氛的渲染。开头:“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官舍”,本指衙门和官吏的住宅,这里指作者在大都的住所。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而作者心绪如麻,不能成寐,面对一弯明月沉思默想,一直到月沉西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汪元量举头望月的所思所想就不仅仅是故乡,而要广泛、深沉得多。“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这两句紧承上面,进一步表达一种悲痛的情怀。长夜漫漫,角声时起,给人一种绝域苍茫的肃杀气氛,在这阴森恐怖的陌生之地,作者只有悲愤地喃喃自语,聊以排遣内心的痛苦于万一。这种悲痛的来源就是对“家”的无限思念。这个“家”主要是指已经沦丧于蒙古铁蹄之下的南宋王朝,一个大“家”,当然其中也包含有自己的小“家”。“南北各天涯”。从南宋临安到元大都,重山叠水,遥距数千里,真可谓天各一方。即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怀念,正是在这样的近乎绝望的境地中,才显得更加悲壮,更加沉重。

词入下片,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由抽象的情绪变为具象的行为。“肠断裂,搔首一长嗟。”作者虽有回天之愿,却无回天之力。作者思念国家、以至肝肠寸断,却只能以搔首长叹作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这只是一种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举动。“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这两句涉及到了作者思家的具体内容。“美人”当指南宋宫廷中的嫔妃、宫娥,只有这些人才能有象牙床,寒玉枕。黄花,乃菊花,重阳节时菊花已盛。作者想到,往年南宋宫中那些拥金枕玉的美女们,在重阳节总是开怀畅饮,醉赏菊花,尽情欢笑。而今国破家亡,她们就不能象往年那样了。即使她们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强颜欢笑,但由于物是人非,她们的心情也一定是十分痛苦的。末句“和泪捻琵琶”再次把内在感情化为具体行动。悲愤交集,热泪长流,但又不能跃马扬鞭,奋战沙场,只能捻动琵琶。弹上一曲曲悲歌。在这如泣如诉的琵琶曲中,会有多少作者不敢或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

这首词汪元量由重阳节感发的就不仅仅是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更为深情的,是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折叠

创作背景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进逼临安城下,谢太后奉表献国。元军掳少帝、全太后及嫔妃、宫人以下百余人北迁。作为宫廷乐师的汪元量,则随有病在身的谢太后,于同年秋俘抵大都,也就是词题中的“幽州”,此词当作于北行大都期间的某个重阳日。

作者介绍

汪元量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元初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宋度宗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内廷。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陷落,汪元量随三宫迁往大都,出入宫中,侍奉元主,曾经在狱中探望过文天祥。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出家为道士,获准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详情

望江南·幽州九日原文,望江南·幽州九日翻译,望江南·幽州九日赏析,望江南·幽州九日阅读答案,出自汪元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7555.html

诗词类别

汪元量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明星图片男迅雷磁力明星图片电影迅雷下载明星名字大全免费查询天堂迅雷哥下载官网大红包1080完整手机播放明星最新消息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