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春绮遗像

作者:陈衡恪      朝代:
题春绮遗像原文

人亡有此忽惊喜, 兀兀对之呼不起。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同死焉能两相见, 一双白骨荒山里。
及我生时悬我睛,朝朝伴我摩书史。
漆棺幽閟是何物?心藏形貌差堪拟。
去年欢笑已成尘,今日梦魂生泪泚。

题春绮遗像拼音解读
rén wáng yǒu jīng
duì zhī
jiē zhī yǐng rén jiān
tóng shēng tóng
tóng yān néng liǎng xiàng jiàn
shuāng bái huāng shān
shēng shí xuán jīng
cháo cháo bàn shū shǐ
guān yōu shì
xīn cáng xíng mào chà kān
nián huān xiào chéng chén
jīn mèng hún shēng lè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人亡有此忽惊喜,兀兀对之呼不起。
突然发现已失去的人有遗像感到很惊喜,用心的看着它终日相呼而不得一应。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感叹余生孤零零的一个人,为什么一起活着却不一起死呢?

同死焉能两相见,一双白骨荒山里。
一起死了还能够在地下相见,我们的白骨还可一起埋在荒山中。

及我生时悬我睛,朝朝伴我摩书史。
等到投胎出生时悬挂着我的眼睛,看着你每天陪伴着我研究书画史书。

漆棺幽閟是何物?心藏形貌差堪拟。
紧紧关闭的漆黑棺材是什么?心里面你的声容相貌跟实际的的差不多啊。

去年欢笑已成尘,今日梦魂生泪泚。
上一次的欢笑早已是很久以前,梦魂中偶念旧事,亦不禁流下泪水。

人亡有此忽惊喜, 兀(wù)(wù)对之呼不起。
此:指遗像。兀兀:用心的样子。对之:看着它。

嗟余只影系人间, 如何同生不同死?
嗟余:感叹余生。只影:孤零零的一个人。

同死焉能两相见, 一双白骨荒山里。

及我生时悬我睛, 朝朝伴我摩书史。
悬我睛:本用伍子胥典,此处仅用其字面,悬挂我的眼睛。摩书史:研究书画史书。

漆棺幽閟是(bì)何物? 心藏形貌差堪拟。
漆棺幽閟:紧紧关闭的漆黑棺材。差:差不多。堪:可以。拟:相似。

去年欢笑已成尘, 今日梦魂生泪泚(cǐ)

泪泚:流下清泪。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题春绮遗像赏析

此诗是陈师曾为继室汪春绮所作,全诗纯用白描,感情跌宕起伏,是悼亡诗中的杰作。前二句,人虽已故,犹有遗像在焉,犹可朝夕相对,这是一喜,然终日相呼而不得一应,翻成悲怆。三四句承上,所悲者,留己一人苟活于世,“如何同生不同死”,问得痴绝。五六句再承上句,用顶真格,句法密不透风,然则即便同死,亦不得相见,惟留一双白骨没于荒山而已。六句间感情大开大阖,令人动容。后六句宕开一笔,极写夫妻感情之深。悬睛,本用伍子胥典,此处仅用其字面。伊人虽逝,音容笑貌宛在,而梦魂中偶念旧事,亦不禁流下清泪。全篇字字血泪,师曾可谓深于情者。…展开

 这首诗是题在亡妻汪春绮遗像上的。此诗类似悼亡而有自己特色,因为它自始至终紧扣遗像抒发诗人的悼念之情。

诗的开头,不用铺叙,也未以遗像起兴,而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人已亡了,她的形体已盛进寒棺,葬入荒原。然而忽见一幅遗像,死者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这时的诗人,真是又惊又喜。他像见到死而复生的妻子春绮一样,朝夕相对,不忍离开。“兀兀”二字,生动地表现了此时的精神状态。他像醉酒似的,终日昏昏沉沉,几乎连春绮“生耶死耶”,一时也难以分辨。以之为生,遂大呼其名;呼之不起,乃觉其人已死。这一句毫无藻饰,全用白描,而人物的心态,宛然如画,非有真情实感,是绝对写不出的。

“嗟余”以下八句是全篇之主体。诗人面对亡妻遗像,思潮起伏,浮想联翩。他叹息自己形单影只,羁留人间,不如同爱妻一道,同赴黄泉。“如何同生不同死”一句,揭示了心灵深处的矛盾,也为下文提出了一个反复思考的命题,可谓诗中之眼。“同生”不一定是指夫妻二人同日而生,主要是说,他们共同生活了十年。“同死”是感情冲动时的激愤之辞,一方面是难舍爱妻的猝然逝去,另一方面是自怜独处的凄苦无聊。然而诗人冷静下来一想,假若夫妻同死,一双白骨埋葬在荒山野岭,泉壤幽隔,不能彼此相见。于是他感到不如让自己活着,“及我生时悬我睛,朝朝伴我摩诗史。”也就是自己活着,犹能抬起双眼,坐对遗容,神情专注,沉思冥想。而壁上遗像,又能如生时一样,朝朝陪伴,研读诗史。这并非诗人贪图活命,丢下亡妻不管;而是希望亡妻的精神通过遗像长留身边,日夕伴读。因此这正是感情深化的表现。下面“漆棺幽閟是何物,心藏形貌差堪似”,是诗中感情发展到高潮时迸发出来的奇语。人死之后总要埋葬,但究竟是埋葬在黑漆棺材中为好,还是埋葬在爱人心中为好,却颇值得深思。埋葬棺中终与草木同腐,埋葬在人们心中却能精神永存。以“棺葬”与“心藏”对比,纯系出于诗人的想象与创造,它把诗人对亡妻的悼念从世俗旧习升华到一个高尚清华的境界,应该给予肯定与赞扬。

诗的结尾二句宕开一笔,表面似离开遗像,实质上意脉贯通。诗人此时回忆春绮生前欢笑,往事前尘,如影如烟,不可捉摸。而今坐对遗像,只觉梦萦魂绕,缱绻难分,于是两行清泪潸潸而下。凄苦之情沁人肺腑。诗笔至此,戛然而止,但它引起的悲痛,却在蔓延、扩展。

综观全诗,不妨说是以春绮遗像为经,以诗人感情为纬,织成了一阕哀感无端的乐章。细玩诗意,又觉得诗人有时在与亡妻诉说衷情,有时在自言自语。但不管怎样,他的感情似在冥冥中与春绮作了交流。诗人在描写感情流程时也十分细致:始见遗像,感到惊喜;坐对遗像,又变得精神恍惚;而冷静之后,则反复思虑同生与同死的问题;最后则得出结论:还不如活着将亡妻永记心间。清晰的脉络、严谨的结构、鲜明的主题是这首诗的特点。

折叠

创作背景

1914年正月十三日,陈衡恪的继室汪春绮猝然病逝,年仅三十一岁。在汪春绮亡故后,陈衡恪忽然发现了她生前的画像,在惊喜之余,发出无限悲凉的怀念之情,于是题了这首悼亡诗。

作者介绍

陈衡恪 陈衡恪 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江西修水人。陈三立长子。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其画法得吴昌硕指授。工诗,所造诗境往往与画理相通。有《陈师曾遗诗》二卷、《补遗》一卷。…详情

题春绮遗像原文,题春绮遗像翻译,题春绮遗像赏析,题春绮遗像阅读答案,出自陈衡恪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TVRZd05qWTJPRGswTlRreQ==.html

诗词类别

陈衡恪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香港明星BT高效磁力搜索讯雷播放器手机版明星照片bt磁力王迅雷磁力全部明星的名字迅雷电影在线看完整版快看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